抗震缝为了防止建筑物各部分在地震时相互撞击引起破坏而设置的缝隙。抗震缝将建筑物划分成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单元,上海专业变形缝标准。对于下列情况,需要考虑设置抗震逢:
(1)建筑平面复杂,有较大突出部分时;
(2)建筑物立面高差在6米以上时;
(3)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4)建筑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相差较大时。
3.2 防震缝设置要求
(1)防震缝应全高设置,两侧布置双墙或双柱,上海专业变形缝标准,上海专业变形缝标准,或一柱一墙。
(2)防震缝与伸缩缝、沉降缝应统一布置,即“三缝合一”
(3)防震缝一般基础不断开,如平面复杂或刚度相差大时可断开。
(4)防震缝较宽,充分考虑盖缝条的牢固性及适应变形能力。
温度缝只在上部结构断开 而沉降缝和抗震缝在基础底部也要断开 抗震缝对于框架结构一般可取70 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9度按相应增加高度5m 4m 3m 2m 加宽20
框剪结构按上述70%剪力墙机构按上述50%采用
因为变形缝处是防水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采用中埋式止水带时,止水带将此处的混凝土分为二部分,如混凝土断面厚度过小,施工时不易振捣密实,会对变形缝处的混凝土抵抗地下水渗漏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会影响变形缝部位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局部强度,因此在变形缝两侧各350mm范围内的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得小于300mm。
后浇带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以及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上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差异沉降和温度、收缩变形,又达到了不设长久变形缝的目的。
文章来源地址: http://jzjc.chanpin818.com/bxfzz/deta_3447817.html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